《黃帝內經》簡介
《黃帝內經》簡稱《內經》,原書18卷。其中9卷名《素問》;另外9卷無書名,漢晉時被稱為《九卷》或《針經》,唐以后被稱為《靈樞》,非一人一時之作,主要部分形成于戰(zhàn)國至東漢時期。每部分各為81篇,共162篇?!端貑枴分饕撌隽俗匀唤缱兓囊?guī)律、人與自然的關系等;《靈樞》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。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學、病理學、診斷學、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傳統醫(yī)學巨著。它總結了春秋至戰(zhàn)國時期的醫(yī)療經驗和學術理論,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、歷算學、生物學、地理學、人類學、心理學,運用陰陽、五行、天人合一的理論,對人體的解剖、生理、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、治療與預防,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。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(yī)學上的“陰陽五行學說”、“脈象學說”“藏象學說”、“經絡學說”、“病因學說”“病機學說”、“病癥”、“診法”、論治及“養(yǎng)生學”、“運氣學”等學說。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,確立了中醫(yī)學獨特的理論體系, 成為中國醫(yī)藥學發(fā)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。
《難經》簡介
中醫(yī)理論著作。原名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,3卷。同類題秦越人撰,。“難”是“問難”之義,或作“疑難”解。“經”乃指《內經》,即問難《內經》。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,然后逐一解釋闡發(fā),部分問題做出了發(fā)揮性闡解。全書共分八十一難,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(tài)、診法脈象、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。但據考證,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。約成書于東漢以前(一說在秦漢之際)。該書以問難的形式,亦即假設問答,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,故名為《難經》。內容包括脈診、經絡、臟腑、陰陽、病因、病理、營衛(wèi)、俞穴,針刺等基礎理論,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。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,結合部分臨床醫(yī)學,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、臟腑、經脈、俞穴為重點。其中1~22難論脈;23~29難論經絡;30~47難論臟腑,48~61難論病;62~68難論俞穴;69~81難論針法。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(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)和八會(臟、腑、筋、髓、血、骨、脈、氣等精氣會合處)等名目,豐富和發(fā)展了中醫(yī)學的理論體系。該書還明確提出“傷寒有五”(包括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),并對五臟之積,泄痢等病多有闡發(fā),為后世醫(yī)家所重視。全書內容簡扼,辨析精微,在中醫(yī)學典籍中常與《內經》并提,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(yī)籍之一。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。
《傷寒雜病論》簡介
《傷寒雜病論》,為東漢張仲景所著。張仲景(公元150年-219年)名機,字仲景,南陽人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簡介
《神農本草經》又名《神農本草》,簡稱《本草經》、《本經》,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