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![](http://m.cddzsc.cn/upload/html/2021/01/my120031.png)
02月07日 19:00-21:00
詳情![](http://m.cddzsc.cn/upload/html/2021/01/my120031.png)
02月08日 09:00-21:00
詳情為了幫助即將參加2014年中醫(yī)助理醫(yī)師考試的考生順利復習,醫(yī)學教育|網搜集了相關的知識點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!
四逆散方劑:
【分類】和解劑-調和肝脾
【組成】甘草炙(6g) 枳實破,水漬,炙干(6g) 柴胡(6g) 芍藥(6g)各十分
【用法】上四味,搗篩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【功效】透邪解郁,疏肝理氣。
【主治】1.陽郁厥逆證。手足不溫,或身微熱,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痛,或泄利,脈弦。 2.肝脾不和證。脅肋脹悶,脘腹疼痛,脈弦等。
【方解】本方在《傷寒論》中治“少陰病,四逆”。其證緣于外邪傳經入里,氣機為之郁遏,不得疏泄,導致陽氣內郁,不能達于四末,而見手足不溫。此種“四逆”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(qū)別。正如李中梓云:“此證雖云四逆,必不甚冷,或指頭微溫,或脈不沉微,乃陰中涵陽之證,惟氣不宣通,是為逆冷”。故治宜透邪解郁,調暢氣機為法。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,升發(fā)陽氣,疏肝解郁,透邪外出為君藥。白芍斂陰養(yǎng)血柔肝為臣,與柴胡合用,以斂陰和陽,條達肝氣,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。佐以枳實理氣解郁,泄熱破結,與柴胡為伍,一升一降,加強疏暢氣機之功,并奏升清降濁之效;與白芍相配,又能理氣和血,使氣血調和。使以甘草,調和諸藥,益脾和中。綜合四藥,共奏透邪解郁,疏肝理脾之效,使邪去郁解,氣血調暢,清陽得伸,四逆自愈。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,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不和諸證醫(yī)學教`育網搜集整理。
【運用】1.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,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之通劑,常用于肝膽氣郁而致的四逆,或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。以手足不溫,或脅肋疼痛,脈弦為證治要點。
2.若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;悸者,加桂枝以溫心陽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以利小便;腹中痛者,加炮附子以散里寒;泄利下重者,加薤白以除下重;氣郁甚者,加香附、郁金以理氣解郁;有熱者,加梔子、川楝子以清內熱。
3.慢性肝炎、膽囊炎、膽石癥、膽道蛔蟲癥、肋間神經痛、胃潰瘍、胃炎、胃腸神經官能癥、附件炎、輸卵管阻塞、急性乳腺炎等,屬肝膽氣郁,肝脾(或膽胃)不和者,均可應用。
【文獻】《醫(yī)宗金鑒·訂正傷寒論注》李中梓曰:“按少陰用藥,有陰陽之分。如陰寒而四逆者,非姜、附不能療。此證雖云四逆,必不甚冷,或指頭微溫,或脈不沉微,乃陰中涵陽之證,惟氣不宣通,是以逆冷。故以柴胡涼表,芍藥清中。此本肝膽之劑,而少陰用之者,為水木同源也。以枳實利七沖之門,以甘草和三焦之氣,氣機宣通,而四逆可痊矣”。
臨床報道:用四逆散加味治療陽痿25例,其中年齡最小者25歲,最大者47歲。病程3~6個月14例,7~12個月8例,1~2年3例。結果痊愈18例,顯效4例,無效3例,總效率為88%.作者認為,青年陽痿多為情志所傷,肝脾不和所致,故用四逆散調肝理脾,濡養(yǎng)宗筋(湖北中醫(yī)雜志,1986;3:21)。
實驗研究:四逆散能顯著抑制家兔的離體腸管運動,使頻率減慢,振幅減小,并能解除乙酰膽堿,氯化鋇所致的小腸痙攣(中藥藥理與臨床,1985;創(chuàng)刊號:28)。
【方歌】四逆散里用柴胡,芍藥枳實甘草須, 此是陽郁成厥逆,疏肝理脾奏效奇。
【相關癥狀】手足厥冷 咳嗽 心下悸 脅痛 胃脘痛 小腹痛 腹瀉 小便不利
02月07日 19:00-21:00
詳情02月08日 09:00-21:00
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