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
了解治痰九法對于鄉(xiāng)村醫(yī)生的日常診療工作是很有幫助的,為此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的小編特為您整理撰文如下:
一、燥濕化痰法
脾喜燥而惡濕。脾陽不足,水濕停滯,氣機阻遏,則可釀成濕痰。脾濕生痰,是濕勝則精微不運,從而凝結(jié)成痰。其主要癥狀是:胸脘痞悶,四肢乏力,咳嗽,痰白清稀,胃納呆滯,舌苔白而厚膩等癥。治當健脾燥濕。常用藥如蒼術(shù)、白術(shù)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樸、陳皮等味。方用二陳湯加味。具有順氣除濕,痰濁自蠲的功效。熱重者可加黃芩、膽星、瓜蔞等;若兼氣虛者,以六君子湯為宜;若見血虛,可用景岳金水六君煎。
二、理肺化痰法
肺司呼吸,主肅降,有通調(diào)水道的功用,肺虛不能正常輸布津液,便可停痰宿肺。陳修園所言“凡五臟有偏虛處而飲留之”,指出臟氣素虛是停痰宿飲的內(nèi)在條件,內(nèi)外合因,故痰停聚于肺的機會臨床最為多見。其治療多遵《金匱》“以溫藥和之”的原則,常用藥有細辛、干姜、半夏等味。方用參蘇溫肺湯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之類。
至于氣郁成痰,氣痰交阻,呼吸不暢,胸脅脹,喜嘆息,精神不寧,以至精神失常;或喉間如有物狀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;或伴有飲食少思,脅脹脘痞,干噫呃逆,舌苔白膩等癥。常用藥如半夏、香附、郁金、厚樸、柴胡、瓜蔞、枳殼、旋覆花、茯等、蘇葉等。方用四七湯、溫膽湯、滌痰湯等以理氣宣郁,使氣順痰消。
三、治腎化痰法
腎藏元陰、元陽。其所以能夠生痰致病,一是水泛為痰,一是水沸為痰。
前者屬腎陽虛不能制水,以致水隨痰涌而成痰,其痰色必純青而稀似水,并兼陽虛之證,常用藥如附片、肉桂、巴戟、仙茅、仙靈脾、胡蘆巴、骨碎補之類,治以腎氣丸加五味子等,溫腎制水以除痰。
后者為陰虛火動,水沸騰動于腎,煎熬成痰,其痰色必重濁而白似沫,并有陰虛之證,治以知柏地黃湯,或加入冬蟲夏草、核桃肉、女貞子、旱蓮草、桑椹之類。此種腎虛成痰,其標在肺,其本在腎,故用“壯水之主,益火之源”的大法,從本論治。
四、清熱化痰法
凡因熱郁所致,肺失清肅者,其咳必氣逆,面紅咽干,痰不易咳出,痰色黃稠,或如線粉,脈象弦數(shù),舌苔薄黃少津。如因風熱迫肺,必兼身熱形寒等表證;若是肝火犯肺,咳時必引脅作痛諸癥。
前者治肺,常用藥如黃芩、桑白皮、瓜蔞、橘紅等,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;后者治肝,常用藥如山梔、青黛、黃芩等,方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。
臨床上肺熱痰結(jié),身熱,便秘,甚至神志不清,語言狂亂,用礞石滾痰丸,或合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,亦可收效。若因肝膽火郁,煎熬津液成痰,發(fā)為癲狂,常用黃連溫膽湯加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郁金等,往往可以頓挫病勢;繼之用白金丸加清熱解郁化痰藥,以鞏固療效。至于脾陰素虛,積聚成痰,多為水涸火旺,煎熬津液,凝結(jié)成痰,可用霞天膏加竹瀝、貝母、橘紅、瓜蔞根以治積熱痰結(jié);亦可參照潤燥化痰法處理。
五、潤燥化痰法
肺為燥邪所傷,煎熬津液即屬燥痰。其痰必黏稠不爽,或細如銀絲不易咳出,或痰中帶血,胸痛,咽喉干燥;或低熱潮熱,大便干燥,舌紅而干,苔少或薄黃,脈細數(shù)等癥。程鐘齡說:“燥痰澀而難出,多生于肺,肺燥則潤之。”所以潤燥化痰著重在肺,常用藥如沙參、麥冬、石斛、天冬、玉竹、知母、桑白皮、百合、花粉、百部、瓜蔞、貝母等味,方如貝母瓜蔞散加減,或沙參麥門冬湯加減。
根據(jù)前人“治火可用苦寒,治燥必用甘寒,火郁可以發(fā),燥勝必用潤;火可以直折,燥必用濡養(yǎng)”的經(jīng)驗,故治燥的方藥,必須辨別苦寒與甘寒,如誤用苦寒,熱必化燥劫陰,益增其燥。在潤燥藥中稍加化痰之品,便是恰到好處。
六、熄風化痰法
痰熱上涌,引動肝風,多見于小兒。因其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,最易生痰,常見于高熱,昏迷,痙厥,喉間痰鳴,呼吸氣粗,舌苔黃膩,用回春丹合蛇膽陳皮末,每兩小時酌量服一次,俟熱退痙止再行調(diào)理。如高年肝腎陰虛,氣血上逆,痰火壅盛,其人頭目暈眩,顏面紅赤,手足抖顫,口角流涎,眼瞼抽掣,煩躁易怒,脈弦滑,舌紅絳,常用羚羊鉤藤湯加天竺黃、陳膽星、鮮竹瀝等熄風以化痰,俟痰平風定,再以滋養(yǎng)肝腎藥調(diào)治。
七、消食化痰法
睥胃受納水谷,敷布津液,以養(yǎng)四肢百骸,此為生理之常。若是脾不運化,飲食停滯,則可變生成痰。《筆花醫(yī)鏡》說:“痰積者,飲食所積……其癥初起時,兩脈皆弦,腹?jié)u脹大而軟,急以六君子湯加厚樸、麥芽、萊菔子等以消之。”臨床上食痰阻滯,既有肺氣不利,咳吐痰涎的病癥,又有脘痞腹脹,便溏夾滯(不消化的食物殘渣)的病癥,治療必須健運脾胃,消導食滯以化痰,常用藥如厚樸、蒼術(shù)、神曲、萊菔子等,方用平胃散加味,常可達到消食化痰的目的。
八、軟堅化痰法
臨床所見的痰核與瘰疬,多由肝膽氣逆與痰濁郁結(jié)而成,其來緩慢,病程日久,治難速效,當緩消漸散,以解郁與消散并行。在解郁化痰、軟堅消散的藥物中,常須佐伍疏肝理氣藥,如貝母、海藻、昆布、夏枯草、郁金等味,常用方如消瘰丸加減。此外,尚有因,腎虛體質(zhì),復(fù)加風寒邪客,遂致痰濁凝聚,流注筋骨,形成腫塊,久不破潰,亦不消散,服用清熱解毒藥無效者,應(yīng)當溫經(jīng)通絡(luò)化痰,常用方如陽和湯加味,如藥癥合拍,頗具卓效。
九、開竅化痰法
臨床上凡是因痰而致使清竅閉阻,心神不寧者,有濕盛和熱盛,正虛與邪實之分。如因濕痰內(nèi)阻,壅盛于上,閉阻心竅,導致神志不清,語謇痰鳴,先用蘇合香丸,繼用導痰湯加菖蒲、郁金、遠志等味,使之寧心豁痰開竅。若屬腎陰虧損,肝陽偏亢,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抽搐,面赤足冷,用地黃飲子或牛黃丸、至寶丹加貝母等味,以壯水制火,開竅化痰。如因陽明熱盛,胃熱重灼肺氣,導致肺胃熱盛,熱痰壅肺,氣粗喘息,神昏譫語,舌粗焦黃,法當清熱開竅化痰,可用吳鞠通牛黃承氣湯加鮮竹瀝,以圖速效。上述治法,均屬于應(yīng)急的情況下使用,患者復(fù)蘇之后,當再根據(jù)病情斟酌處理以善其后。
“村醫(yī)提高之治痰九法”由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的小編為您整理,希望小編的文章可以對您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