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(yī)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了小兒推拿之手法補瀉如下,請各位考生仔細查看。
“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”是推拿治療的基本法則。小兒推拿更需注重手法補瀉。
1.輕重補瀉法
輕重是指操作者在患兒體表穴位操作時用力的大小而言。輕手法操作為補法,重手法操作為瀉法。臨床實踐表明,推拿對調節(jié)機體功能確實有很大的作用。輕手法作用于特定的部位與穴位,有促進胃腸蠕動、健脾和胃、疏通經絡、促進氣血運行等作用;重手法作用于機體穴位,具有一定的抑制機體亢進的作用。在臨床具體應用時,應根據患兒年齡的大小、病證的虛實、部位的深淺、病情的緩急等靈活應用。
2.快慢補瀉法
快慢是指操作者運用手法在患兒體表穴位上操作的速度,即頻率。一般而言,快手法治療為瀉法,慢手法治療為補法?,F(xiàn)代研究表明,速度快的手法作用于局部穴位,能加快血液、淋巴液的循環(huán),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,使瘀血、水腫迅速消散,是為瀉法;慢而柔和的手法,有激發(fā)正氣、強壯身體的作用,是為補法。
3.方向補瀉法
方向補瀉在小兒特定穴中常用,主要用于手部穴位與腹部穴位。
(1)手部特定穴位補瀉:一般而言,在手部穴位上做向心性方向直推為補,離心性方向直推為瀉。如心經、肝經、脾經、肺經、大腸、小腸等,向指根(向心性)方向直推為補法,向指尖(離心性)方向為瀉法,唯腎經相反。
(2)腹部穴位補瀉:在小兒或成人腹部操作時,如摩腹、揉臍,以患者自身為準,自左摩、揉為補法,自右摩、揉為瀉法。如自患者左側向右側摩腹、揉臍(逆時針),常用于脾虛所致的腹瀉、腹痛、厭食等虛證;自患者右側向左側摩腹、揉臍(順時針),多用于便秘、腹痛、腹瀉、厭食等實證。
4.經絡補瀉法
又稱迎隨補瀉法或順逆補瀉法,是指隨(順)其經絡走行方向操作為補法,迎(逆)其經絡走行方向為瀉法。如用提法由尾椎捏至大椎順其經絡施術為補法,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虛弱病證;逆其經絡由上而下推之為瀉法,主治發(fā)熱等實證。又如自下而上順經絡方向推七節(jié)骨,能溫陽止瀉,為補法;自上而下逆經絡方向推七節(jié)骨,能瀉熱通便,為瀉法。還有清天河水是從總筋操作至曲澤,為逆心包經而行,所以能瀉熱。
5.次數補瀉法
次數是指操作者運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數的多少,它是衡量手法補瀉的有效治療量。一般而言,次數多、時間長而輕柔的手法為補法;次數少、時間短而較重的手法為瀉法。一般1歲左右的患兒,在一個穴位推拿300次左右,根據年齡和病情而酌情增減。需上百次的推拿手法一般是就推法、揉法、抹法、運法而言,而只需3~5次的推拿手法多指刺激性較重的掐、捏、拿法等。
6.平補平瀉法
是患兒虛實不明顯或平素小兒保健時常用的一種方法。常用于手部和腹部穴位。
(1)手部穴位平補平瀉法:是指操作者用推法在患兒手部穴位來回推之。如遇患兒腹瀉虛實不明顯時,可只取大腸穴來回推之,同時還可取脾經來回推之,效果甚好。
(2)腹部穴位平補平瀉法:是指用摩法于患兒腹、臍穴順時針及逆時針各揉、摩半數的一種操作。如遇患兒出現(xiàn)腹脹、便秘、食欲不振,虛實不明顯時,常用摩法于腹部順時針及逆時針各操作數百次,療效滿意。
更多中醫(yī)護理理論與操作,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提供護士資格、初級護師及主管護師輔導課程,十數年輔導經驗,老師輔導團隊,歡迎了解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