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眩暈病因病機/辨證論治:傳統(tǒng)中醫(yī)師承《中醫(yī)婦科學》備考是很多考生關(guān)注的內(nèi)容,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編輯為您整理如下,希望對中醫(yī)師承確有專長學員有幫助。
相關(guān)閱讀:2019傳統(tǒng)醫(yī)學師承和確有專長考試18個中藥方劑歌訣速記!
妊娠眩暈
妊娠中晚期,頭暈目眩,或伴面浮肢腫,甚者昏眩欲厥,稱為“妊娠眩暈”,亦稱“子眩”、“子暈”。
本病類似于西醫(yī)學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(輕者似妊娠高血壓,重者似先兆子痛)或妊娠合并原發(fā)性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。妊娠眩暈較為常見,屬產(chǎn)科重癥之一,及時、正確地治療,預后大多良好,否則病情加重,可發(fā)展為子癇。
[病因病機]
主要機理是陰虛陽亢,上擾清竅,亦可因氣郁痰滯,清陽不升,或氣血虛弱,清竅失養(yǎng)而引起眩暈。常見分型有肝腎陰虛、氣郁痰滯、氣血虛弱。
一、肝腎陰虛
素體陰虛,肝陽偏亢,孕后血聚養(yǎng)胎,陰血益感不足,陰不潛陽,肝陽愈亢,上擾清竅,而致眩暈。
二、氣郁痰滯
平素郁怒不解,肝失調(diào)達,疏泄失權(quán),或肝郁脾虛,健運失司,致氣郁痰滯,孕后胎體漸大,影響氣機升降,痰濕中阻,清陽不升,故為眩暈。
三、氣血虛弱
素體氣血兩虛,孕后賴氣血養(yǎng)胎,故氣血愈虛,氣虛則清氣不升,血虛則髓海失養(yǎng),故發(fā)為眩暈。
[辨證論治]
辨證時要根據(jù)眩暈的特點和程度、兼癥和舌脈分辨肝腎陰虛、氣郁痰滯、氣血虛弱等證型,以指導治療。同時注意監(jiān)測水腫、蛋白尿、高血壓的異常程度,以估計病情的輕重。妊娠眩暈的重癥常是子癰的先兆。治療大法以平肝潛陽為主,或佐以滋陰潛降,或理氣化痰,或益氣養(yǎng)血等法而分別治之。忌用辛散溫燥之品,以免重傷其陰,反助風火之邪。
一、肝腎陰虛型
主要證候:妊娠中晚期,頭暈目眩,視物模糊,心中煩悶,顴赤唇紅,口燥咽干,手足心熱,甚或卒然昏倒,頃刻即醒,舌紅,苔少,脈弦細數(shù)。
證候分析:素體陰虛,肝陽上擾,則頭暈目眩,視物模糊;陰虛內(nèi)熱,則顴赤唇紅,口燥咽干,手足心熱;熱擾神明,則心中煩悶,甚或卒然昏倒,頃刻即醒。舌紅,苔少,脈弦細數(shù),為肝腎陰虛之征。
治療法則:滋陰補腎,平肝潛陽。
方藥舉例:杞菊地黃丸加龜板、牡蠣、石決明。
若熱象明顯者,酌加知母、黃柏滋陰瀉火;口苦心煩者,酌加黃芩、竹茹清熱除煩;眩暈昏仆者,酌加鉤藤、天麻鎮(zhèn)肝熄風。
二、氣郁痰滯型
主要證候:妊娠中晚期,頭暈目眩,胸悶心煩,兩脅脹滿,嘔逆泛惡,時吐痰涎,面浮肢腫,倦怠嗜臥,甚則視物昏花,不能站立,苔白膩,脈弦滑而緩。
證候分析:氣郁痰滯,清陽不升,故妊娠頭暈目眩,甚則視物昏花,不能站立;氣郁痰滯,肝失條達,則胸悶心煩,兩脅脹滿;氣郁痰滯,胃失和降,則嘔逆泛惡,時吐痰涎;痰飲泛溢,則面浮肢腫;痰濁困脾,陽氣不振,則倦怠嗜臥。苔白膩,脈弦滑而緩,為氣郁痰滯之征。
治療法則:健脾理氣化痰。
方藥舉例:半夏白術(shù)天麻湯。
若頭痛甚者,加蔓荊子、僵蠶祛風止痛。
若痰郁化火,兼頭目脹痛,心煩口苦,苔黃膩者,用清痰四物湯(,《女科秘訣大全》)。
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當歸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白術(shù)、黃連
方中半夏、陳皮、白術(shù)祛痰理氣,健脾燥濕;四物補血安胎;黃芩、黃連清熱降火。
三、氣血虛弱型
主要證候:妊娠中晚期,頭暈眼花,心悸健忘,少寐多夢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,面色蒼白或萎黃,舌淡,脈細弱。
證候分析:血氣不足,清氣不升,髓海失養(yǎng),故孕后頭昏眼花;血虛心神失養(yǎng),則心悸健忘,少寐多夢;氣虛中陽不振,則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;氣血不足,不能充養(yǎng)榮潤于面,故面色蒼白或萎黃。舌淡,脈細弱,為氣血不足之征。
治療法則:益氣養(yǎng)血。
方藥舉例:八珍湯。
若頭暈眼花甚者,酌加菊花、枸杞子、蔓荊子以養(yǎng)血平肝;心悸健忘,少寐多夢者,酌加遠志、酸棗仁、龍眼肉以養(yǎng)心安神。
推薦閱讀:
傳統(tǒng)醫(yī)學師承和確有專長《針灸學》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(共20穴)
中醫(yī)師承《中藥學》解表藥:14種發(fā)散風寒藥+16種發(fā)散風熱藥